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anuary, 2019

奖还是罚:中国垃圾分类的探索

北京南城一个寒冷的 冬日早上,六十岁的劲松 五区居民李敏提着一袋自己在家挑拣好的厨余垃 圾走到300米外社区另一头的“绿馨小屋”。在那里,工作人 员对厨余垃圾称重后,李敏的专门账户里计入了相应的积分。每两天去投放一 次厨余垃圾成了李敏这大半 年来必做的一件 事。这个习惯也带来了实际 的好处,她拿出一个写着“首创智慧绿卡”的小磁卡说,“这个垃圾分类不白做,我已经积了有四五百分了 ,手纸、洗衣粉,还有抱枕,换了好多 东西。” “绿馨小屋”是 劲松街道与北京首创 智慧环卫发展有限公司、中环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在劲松五区设立了一年多的厨余垃圾投放点,通 过积分奖励的方式激励居民 对垃圾进行干湿分离。居民可 用积分在“绿馨小屋”和工作人员 换取生活用品。 2017年发 改委、住建部发布《生活 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后,中国城市再次开始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 工作就是中国最早提出垃圾 分类概念要追溯到1957年年7月12日在《北 京日报》刊登的《垃 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在当年物质极端匮乏的状态下, 垃圾分类概念还留存在“勤俭节约 ”层面。而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制定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1996年北京开始有了多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2000年 ,原建设部将包括北 京、上海、杭州、南京等8各城市确定为首批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 早期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尝试,很多都由于忽 视培养居民分类习惯养成 和后续收集处理不善而不了了之。以北京为例,试点 工作开始后的十 余年里,已经有3795个小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几乎占 到北京小区的一半。但 由于居民分类投放参与度低、过度依靠二次分拣,试点的垃圾分类整体效果不佳。尽管尝试一直 在进行,和废物循环利 用率超过50%的德国、日本等国 相比,中国生活垃圾分 类一直停滞不前。 2015年由中国人 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 略研究院发布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状况评估》指出,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后,试点城市人均生活垃圾清 运量没有显著下降,北京 的纸类回收率仅25%, 进一步回收空间 巨大。 2017年的 《方案》中为2020年底生活垃 圾回收利用率制定的目标也只有35%。 公益组织北京零废弃联盟的发起人陈立雯与 她的团队多年来致力解决城乡 垃圾分类减量问题。陈立雯告诉中外对话, 占到垃 圾总量30